查看原文
其他

上篇:早恋对吗?| 笃志03

小树 树灯
2024-08-24

坐标:山东某县城公立高中

面向高一年级三个反向班的学生

有光小讲座第一讲的课堂实录,因全文较长,分为上下两篇

欢迎你的反馈

——小树


大家还记得我在第一节课上说过的话吗?我给大家上课的目的:你们能拥有幸福的人生。

那么怎样的人生幸福?我认为至少要有两个要素:爱和自由。

这两个词再常见不过,但它们却包含万千的意蕴。很多时候,是因为人们对爱和自由的认识不够,所以无法给予妥当的爱,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爱与自由。

有一些事情,在历史上很重要,但课本上没有提到,比如做一个合格的公民,比如怎样才是爱国;还有一些事情,人生中很重要,但历史中没有提到,比如善良、开放、美。

所以我决定用每周日历史的自习课,给大家开系列小讲座,讲讲这些大家平时或许不常接触但却很重要的事情,我给这个小讲座起了个名字,叫“有光小讲座”。

“万物皆有裂隙,那是光进来的地方。”希望这些讲座可以给大家的生命增添些许光亮。

这些讲座,我的观点,不一定是完全对的,你可以持不同意见。所有我说的话,都接受反驳,也欢迎反驳。

我们的讲座采取自愿原则,如果有同学想用这段时间做题或者看书,可以选择不听我讲,我尊重你的选择,只要不打扰他人就可以。


在第一节课,大家提出的问题里,有好几位同学问,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?还有同学问,什么是幸福?怎样才能幸福?

这些是很重要的“大问题”,我很想回答,但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,该从何说起。幸而又有同学提了一些“小问题”,比如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吗?我在思考大家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时发现,把这一个个的“小问题”探讨清楚了,就会使人得到关于“大问题”的启发。

今天第一讲的题目,就来自于一位同学提出的“小问题”——早恋对吗?

这个问题可以说十分言简意赅而单刀直入,如一把利剑直戳每一个春心荡漾的青少年的心窝,也挑动每一个视早恋为洪水猛兽的传统教师的神经。

大家觉得早恋对吗?觉得对的举个手?不对的?

(三个班情况各有不同,有的班各有两三个人举手,有的班认为不对的有1/3的人举手)

我们首先来看这个问题本身的问法:早恋,对吗?

我要先问一句,所谓的“早恋”,真的早吗?

我在网上搜关于早恋的资料时,发现一个视频,这是日本的一个综艺节目,是在真实的校园里拍摄的。



相比于外国,如日本、美国、欧洲,十六七的年龄谈恋爱,已经不能算“早”了。但为什么在中国却叫“早恋”呢?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词是怎么出现的。

早恋是四十年前开始大规模出现的词,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经比较严峻,提倡晚婚晚育,开始计划生育。其实早在建国初期,人口学家马寅初就提出要控制人口,但被批判说这是“新马尔萨斯人口论”,是反动的,早孕……

早婚早孕,在现在的贫困落后地区也十分常见,但其根本在于文化教育的落后,思想观念、经济发展均有很大的问题,并不是禁止早恋所能解决的。

禁止早恋这种观念的出现,有其历史社会原因,并不是平白无故无理取闹。时代在发展进步,这种观念却被很多人不假思索地继承下来,并不管是否符合常理,是否有这个禁止的必要。直到2009年,还有高校专门设置监察员,看到校园里情侣亲昵便要上前制止。这是对人正当权利的侵犯,是一种不尊重。当无法控制一个人的思想时,便试图控制他的行为,这是徒劳无功的,也十分荒诞。

有的家长认为“好学生”不会早恋。但关于早恋这件事,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,华东师范大学就有一些数据表明,早恋并不是只有所谓差生才有的,各个成绩段的人都有。

也有比较开明的家长,比如黄磊,他说早恋这个词很混蛋。他对女儿的祝愿是能从恋爱中获得幸福,能遇到真正懂你的人。

所以在黄磊的这段视频中,弹幕里一堆喊爹的,问黄叔你还缺女儿吗,也有问,黄叔你还缺女婿吗?


其实无关成绩,无关年龄,爱是每个人的天赋人权,爱和被爱都同样值得尊重。这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,没有对错。周国平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,“凡真实的人性没有罪恶,若看出了罪恶,必是用了社会偏见的眼光”。

情窦初开,这是很正常的事情,人都会有,不过或早或晚。它就像你刚出生时需要你母亲的爱,你需要吃饭睡觉,一样的自然。我也会有,我高中时喜欢一个男生,偷偷喜欢了两年,但我没有选择告白,有时想要抒发那种感情,就只能用文字的方式,当时我就为他写了好多首诗,这是其中的一首。或许里面还有一些语法错误。

有些情感,即便我很不希望出现,但出现了就是出现了,那怎么办?

情感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在于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否妥当。问题的关键不在于“早”,而在于“恋”,在于如何这个恋爱应该如何去谈。

大家谈过恋爱吗?

不是问你有没有对象,是问你有没有和家人、朋友谈论过恋爱这回事。有的举个手我看看。

(约一半同学举手)

那什么才是恋爱呢?李玫瑾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,我们看看她怎么说。



恋和爱是不一样的,有心理学家给出的建议是,中学谈,大学恋,工作后再爱。中学学业压力重,两个人相处着舒服就可以,不急于确定关系,大学有了时间精力,工作后有了经济基础,再往下发展也不迟。

这个观点我觉得还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。

这里也有王小波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:

王小波是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,他的杂文写得很好。杂文,鲁迅就写了很多杂文,针砭时弊,一针见血。王小波的《沉默的大多数》,推荐大家去读一读,这是一个很有个性也是有良知的作家。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故事也很浪漫,这是他写给李银河的情书。我看了这段话觉得很美好,我认为这是一种很珍贵的爱,这爱里有双方的互相成就,共同成长,在爱中可以得到生命的完善。

李银河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,就是两性关系的性,她研究同性恋。(台下一片骚动。)中国对于性的研究其实是比较滞后的,受到中国传统的一些影响,大家羞于去谈论这件事情,觉得它是可耻的是罪恶的,谈性就是耍流氓!其实这是一门科学,是认识社会的一个角度。研究性的,女的有李银河,男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的潘绥铭教授,他们对推动中国的性学研究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王小波也算英年早逝,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,后来李银河又找了一个伴侣,他是生理性别是女,心理性别是男。(又一片骚动。)性别不止有男女两种的,现在有研究观点说人有十几种性别,比如生理性别是男,自我认知是女,性取向是男……

随着对人的认识不断深入,就会发现其实人是一个很多元很丰富的存在,并不是只有这样或只有那样。有的人的性取向是天生的,那既然这不是后天可以去选择的,那我们为什么要因此去歧视他?还是那句话,“凡真实的人性都不是罪恶,若看出罪恶,必是用了社会偏见的眼光”。

话说回来,我想在座的大家,不管你现在有没有这个想法,大概绝大多数同学早晚都会进入亲密关系,会有你自己的伴侣,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有一些基本的原则。

(见下篇)




凡真实的人性都不是罪恶,若看出罪恶,必是用了社会偏见的眼光。


树灯

希望给你的世界增添一点光亮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树灯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